骨质疏松症: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
提到骨质疏松,很多人觉得这是老年人的“”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人的骨量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后就开始缓慢流失。也就是说,预防骨质疏松,其实从青年时期就该开始了。
你的骨头正在悄悄“变脆”
骨质疏松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隐蔽性。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,很多人直到骨折才发现问题。数据显示,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,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达32.1%,男性为6.0%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的患者,二次骨折风险会增加3-5倍。
35岁的李女士就是典型。常年节食的她,某次弯腰捡东西时突然腰椎剧痛,检查显示腰椎压缩性骨折,骨密度检测结果相当于60岁老人。“我从来没想过这个年纪会得骨质疏松。”这样的遗憾本可以避免。
这些习惯正在偷走你的骨量
除了年龄和遗传因素,这些日常习惯会加速骨量流失:长期饮用碳酸饮料、日均晒太阳不足20分钟、久坐不动、过度防晒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。办公室白领、人群、更年期女性都是高危人群。
很多人以为补钙就能解决问题,其实这是个误区。钙质需要维生素D促进吸收,更需要运动刺激骨骼生长。单纯补钙不运动,就像往漏水的池子里注水,有限。
护骨要趁早,记住这5点
1. 饮食补钙:每天300ml牛奶或酸奶,多吃豆腐、深绿色蔬菜。避免高盐饮食,因为钠会加速钙流失。 2. 科动:每周3次负重运动,快走、跳舞、爬楼梯都比游泳更能刺激骨生长。 3. 晒太阳:避开正午时段,每天裸露面部和手臂晒太阳15-30分钟。 4. 戒烟限酒:烟草和酒精都会骨细胞活性。 5. 40岁后建议做骨密度检测,更年期女性更要重视。
关于补钙的常见疑问
Q:钙片需要天天吃吗? A:健康成年人通过饮食能满足每日800mg钙需求,孕妇、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。 Q:为什么吃了钙片还会骨质疏松? A: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吸收不足,或缺乏运动刺激骨骼重建。建议配合血清维生素D检测。
治疗不是终点,预防才是关键
现有的抗骨质疏松药物(如双膦酸盐、RANKL抑制剂等)能有效降低骨折风险,但药物需要长期规范使用。与其等到骨折后再治疗,不如从现在开始建立“骨银行”。记住:任何年龄开始护骨都不算晚,但越早行动,收益越大。
下次当你犹豫要不要下楼晒太阳、要不要多走几步路时,想想你的骨骼正在默默支持着你——是时候给它们应有的关爱了。


